天文学导论-作业6¶
约 1541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
哈佛分类恒星观测特征及物理成因¶
哈佛分类(Harvard Spectral Classification)是根据恒星光谱中的吸收特征来划分恒星的一种分类方法,主要基于对恒星温度敏感的谱线。根据老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和我搜索到的内容,哈佛分类的恒星观测特征及其物理成因是:
- O型星:蓝白色,表面温度超过28,000K,具有HeII、HeI、HI吸收线和强紫外连续谱。
- B型星:蓝白色,表面温度在10,000到28,000K之间,HeII线消失,HeI线在B2型最强,H线从B0到B9逐渐增强。
- A型星:H吸收线在A0达到最强,然后强度开始下降,CaII线从A0到A9逐渐增强。
- F型星:黄白色,表面温度在6,000到7,500K之间,H线较弱,但是拥有很强的CaII线,Fe和其他金属元素的线开始出现。
- G型星:黄色,表面温度在5,000到6,000K之间,CaII线非常强,Fe和其他金属元素的线也开始增强,H线较弱。太阳就属于此类(G2型,表面温度约5780K)。
- K型星:橙色,表面温度在3,500到5,000K之间,拥有各种中性金属线,分子带(CH和CN)出现,蓝色谱段很弱。
- M型星:红色,表面温度低于3,500K,由分子带主导,中性金属线显著。
而矮褐星(L,T型星)由于质量太小,以至于内部核反应还未启动,严格地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恒星,由于近年来巡天发现大量这类天体,故引入新的分类。
核聚变¶
主要的核聚变过程有:
-
质子-质子链反应(P-P链):
- 这是太阳和其他质量较小的恒星(如质量小于1.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)的主要核聚变过程,温度需要大于700万开尔文。
- 主要产物为氦原子核。
-
碳-氮-氧循环(CNO循环):
- 这是质量较大的恒星(如质量大于1.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)的主要核聚变过程。
- 过程需要较高的核心温度(约1500万开尔文)来克服库仑排斥力。
- 碳、氮、氧作为催化剂参与反应,帮助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。
- 碳-12捕获一个质子变成氮-13,然后氮-13衰变成碳-13,最后碳-13捕获一个质子变成氮-14,氮-14捕获一个质子变成氧-15,氧-15再衰变成氮-15,最后氮-15捕获一个质子变成氦-4原子核和碳-12,完成循环。
-
氦燃烧(融合):
- 当恒星核心的氢燃料耗尽后,核心开始收缩并加热,最终达到足够高的温度(约1亿开尔文)来启动氦融合。
- 氦燃烧的主要过程是3个氦原子核(α粒子)融合成碳原子核,这个过程称为3氦过程。
- 3氦过程可以进一步生成氧、氖、镁等更重的元素。
-
碳和氧燃烧:
- 碳和骇生成氧,再进一步生成氖。
-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进行,生成更重的元素,直到生成硅和硫。
太阳中主要通过质子-质子链(P-P链)的形式进行。
质能方程计算¶
总能量¶
由老师上课讲到的可以知道,太阳质量为\(M_{\odot}=1.99\times 10^{33} g=1.99\times 10^{30} kg\),则由质能方程可得\(E=mc^2=0.007\times0.1\times 1.99\times 10^{30}\times (3\times 10^8)^2=1.2537\times 10^{44} J\)
辐射时间¶
由上课内容可得\(L_{\odot}=3.86\times 10^{33} erg\cdot s^{-1}=3.86\times 10^{26} J\),有\(t = \frac{E}{L_{\odot}} =\frac{1.2537\times 10^{44}}{3.86\times 10^{26}}=3.25\times 10^{17} s=1.03\times 10^9 y\)
与预计寿命比较¶
太阳的预计寿命为\(\tau_{\odot}=4.6 Gyr\),大于此处预测的结果,说明太阳内部还存在其他的核聚变过程。
赫罗图¶
赫罗图(Hertzsprung-Russell Diagram,简称H-R图)是用来描述恒星属性的图表,主要是用来显示恒星的亮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。它通常展示了恒星的光度(或绝对星等)和表面温度(或光谱型)之间的关系,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恒星的物理性质和进化状态。在H-R图中,恒星的亮度通常在y轴上被表示为绝对星等(光度),表面温度(或其他表征温度的参数,如色指数)通常在x轴上表示。每个点代表一个恒星,根据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,它们将被具体地分布在赫罗图中的不同区域。根据它们在图表中的位置,人们能够推断出恒星的年龄、质量、半径和演化阶段等性质。
赫罗图说明了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其光度之间的关系。在赫罗图上,绝大多数恒星沿着从暗红色到亮蓝色的对角线排列,这个区域里的恒星温度越高,光度也就越强。这些恒星是主序星。而右上的恒星,如红巨星和红超巨星,它们光度高但温度低,体积很大,因此发光面积很大;左下的恒星如白矮星,温度高但体积小,所以光度很低。
由恒星在赫罗图上的位置,我们可以得到恒星的以下性质:
- 光度型:主序星位于主序带的对角线区域,核心正在进行氢融合,红巨星和红超巨星位于赫罗图的右上部分,白矮星位于赫罗图的左下部分。更细致的,比如巨星,可以分为超巨星,亮巨星,巨星,亚巨星等
- 恒星半径:根据恒星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其半径。
此外,根据它们在图表中的位置,还可以推断出恒星的年龄、质量,估计星团或星系的距离,推断其他特殊类型的恒星(如造父变星和天琴座RR型变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