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天文学导论-作业7

约 168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

恒星形成过程及原恒星主要能量来源

根据老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和我的搜索,恒星的形成过程如下:

  1. 分子云: 恒星形成始于巨分子云,这些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冷暗云团,主要成分是氢和氦,以及一些较重的元素。在分子云内部,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,云团开始收缩。这种收缩可能是由外部因素触发的,比如附近的超新星爆炸(恒星形成区域附近往往产生过超新星)、星系碰撞或者云团内部的湍流。当云团收缩时,其内部的密度和温度逐渐升高。当核心的密度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,核心开始变得不透明,外部的辐射无法逃逸,导致核心进一步加热。

  2. 原恒星阶段: 当核心的温度和压力足够高时,氢原子开始通过核聚变反应转化为氦,释放出巨大的能量。这个过程称为核聚变,是恒星能量的来源。此时,核心变成了一个原恒星。原恒星是恒星诞生前的状态,在光学波段几乎不可见,但是红外很明亮。恒星形成于星云内的原恒星云坍缩形成茧。角动量守恒导致原恒星盘形成其是恒星和卫星的诞生地。

  3. 主序星阶段: 随着核聚变的持续进行,恒星内部的压力和温度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,恒星进入主序星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恒星的光度和大小相对稳定,核聚变在核心持续进行。

原恒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:

  1. 引力收缩: 当分子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时,云团内部的气体粒子相互靠近,导致引力势能转化为内能。

  2. 内能增加: 随着内能的增加,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。

在原恒星阶段,氢聚变成氦的反应尚未点燃,引力收缩释放的能量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,直到核心温度和压力足够高,触发氢核聚变反应,恒星才进入主序星阶段,核聚变成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。

恒星结构和演化与质量的关系

恒星的结构和演化主要由其质量决定,因为质量决定了核心区温度(流体静力平衡),直接影响恒星内部的压力、温度和核反应速率。不同质量的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其核反应过程,能量运输方式都有所区别。

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如下:

  1. 低质量恒星(小于太阳质量的3倍)

    • 这些恒星在主序星阶段通过质子-质子链反应将氢转化为氦,由于质量较小,它们的内部温度和压力不足以引发更重元素的核聚变。
    • 在氢耗尽后,低质量恒星会膨胀成为红巨星,但不会像更大质量的恒星那样经历剧烈的核聚变过程。
    • 最终,这些恒星可能会抛出外层气体,形成行星状星云,留下一个白矮星作为核心。白矮星会逐渐冷却并暗淡,最终成为黑矮星,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,目前宇宙的年龄还不足以观察到黑矮星的形成。
  2. 中等质量恒星(太阳质量的3倍到8倍)

    • 这些恒星在主序星阶段也通过质子-质子链反应进行氢燃烧,但它们的演化速度比低质量恒星快。
    • 氢耗尽后,它们会经历氦聚变成碳和氧的过程,并可能进一步经历更重元素的核聚变。
    • 最终,这些恒星也会形成行星状星云,并留下一个白矮星作为核心。
  3. 高质量恒星(超过太阳质量的8倍)

    • 这些恒星在主序星阶段通过碳氮循环进行氢燃烧,由于核心温度更高,它们会更快地消耗氢。
    • 氢耗尽后,它们会经历连续的核聚变过程,从氦聚变到更重元素的聚变,直到铁。
    • 最终,这些恒星可能会经历超新星爆炸,留下中子星或黑洞作为核心。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太阳的30倍,它们可能会直接坍缩成黑洞。

宇宙中各种元素的形成过程

根据老师上课讲到的和我的搜索,宇宙中各种元素的形成有如下几个过程:

  1. 大爆炸核合成

   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几分钟内,宇宙处于高温高密度状态,质子和中子通过核聚变反应形成了最轻的元素,主要是氢,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氦和微量的锂。

  2. 恒星内部核聚变

    几乎所有比氦重的原子核都是在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中产生的。

    • 氢燃烧:恒星通过氢燃烧将氢转化为氦,这是恒星能量的主要来源。
    • 氦燃烧:在更高温的条件下(恒星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),氦原子核进一步聚变成更重的元素,如碳和氧,碳和氧进一步形成碳氧核。
    • 碳碳熔合:在8-10倍太阳质量下,碳原子相互融合形成氖,生成氖氧白矮星及行星状星云
    • 氧、氖、硅燃烧:对于质量更大的恒星(大于10倍太阳质量),硅、氧和氖等元素的燃烧过程继续生成更重的元素,直至硫、铁、镍等。
  3. 中子俘获过程

    大质量恒星在耗尽核心的核燃料后,可能会经历核心塌缩,导致超新星爆炸。在这种极端条件下,可以形成比铁更重的元素,通过中子俘获过程(r过程和s过程)。

    • s过程(缓慢中子俘获过程):在一些恒星内部,如红巨星,中子流量较小,允许原子核在俘获下一个中子之前有时间进行β衰变,从而形成较重的稳定元素,如铁和铋。
    • r过程(快速中子俘获过程):在超新星爆炸或其他富含中子的环境中,中子流量很大,在下一次中子俘获之前没有时间发生β衰变,直至俘获多个中子后才会经历β衰变,从而形成大于铋的重核,包括铀和钍。